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叔孙通设计的礼仪,正式派上了用场。
朝见当日,天蒙蒙亮,谒者就领着诸侯百官依次进入前殿大门,门内院子里旗帜猎猎,车骑步兵警卫战甲赫赫,威风凛凛;殿前的台阶上,几百名侍从郎官整齐而恭敬地站着,进来的官员们一下子就被这盛大的阵势所震慑。
礼官们一个接一个传达命令,当听到一声“趋”
,诸侯百官们连忙按照排练的要求,低头小步快走。
功臣、列侯、将军等贵族和内朝官员站在殿前西侧,文官、丞相等外朝官员站在东侧。
站定之后,刘邦的御辇才缓缓出来。
朝见正式开始,诸侯官员们按照尊卑依次奉贺,朝见完毕后奉酒。
整个过程中,行礼不够标准的会被御史直接请下去,那些曾经喝酒后拔剑击柱的功臣们,别说还有机会喝醉了,声都不敢吭。
刘邦满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
为了表彰叔孙通,刘邦拜他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叔孙通终于等到了这一刻,顺势请求皇帝一并给他的弟子们赐官。
刘邦任命这些儒生为郎,虽然是低级官员,但毕竟都在汉廷做官了。
叔孙通出来之后,连刘邦赐的五百金也全部分给大家。
这些儒生弟子们得了官还赚了钱,都喜不自禁,说叔孙通实在是当代圣人,“知当世之要务”
12。
“知当世之要务”
,这句话从叔孙通弟子口中说出,当然是赞美。
后来,司马迁评价叔孙通,称他是“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13,这“儒宗”
二字是赞美还是讽刺呢?再后来,《汉书》在评价叔孙通时,就没有用这个词,而是很平淡地说“立一王之仪,遇其时也”
14。
司马迁绝不是一个“识时务”
的人,对叔孙通应语含讥讽,但仍然承认他是儒家迈入汉朝帝国政治的第一人,“稷嗣君”
就是汉廷对这一定位的确认。
开启汉帝国的刘邦是“流氓”
,开启汉家儒学之路的叔孙通也难免“猥琐”
,这是历史常见的戏码。
对比来看,班固就颇引以为耻,认为叔孙通为汉帝国初定礼仪只是机缘巧合罢了。
事实上,“儒”
最初就是礼官,就是搞祭祀和礼仪的。
是孔子赋予了儒学以政治哲学的品质,孔子是大立法者。
叔孙通完成了儒家在帝国时代转型的第一步,就是先入局,但他无力实践孔子的立法,在刘邦眼里他只是一个“司仪”
,而不是立法者。
历史的吊诡正在于此:叔孙通谄媚、识时务的秉性,竟然剧烈影响了此后汉代儒家的气质。
这决然出乎坚强刚毅、矢志不移的孔子和孟子立法的初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