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官场从来都不是净土,关键是我们怎么应对。
如果连我们都动摇了,那改革就真的无望了。”
话虽如此,唐烨心里也清楚,自己已经成为某些人眼中的“眼中钉”
。
尤其是那些习惯了旧有利益格局的既得利益者,对他推动的这套新机制极为反感。
果然,不久之后,一份内部文件悄然下发,要求各试点单位“严格审查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资金流向”
,并暗示“不得擅自扩大激励范围”
。
这份文件虽然措辞中性,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在变相收紧政策空间。
唐烨收到通知后,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情况,并附上了详细的试点进展报告和数据支撑材料。
“李副主任,我们现在正处于最关键的起步阶段,一旦政策执行口径收紧,势必会影响各方信心。”
他在电话中语气坚定,“请您务必向上级说明,这项改革关系重大,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李副主任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我明白你的意思。
我会尽力协调,但你也得做好心理准备,这条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唐烨挂断电话,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几天后,一场由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的专项督导会议在京召开,专门听取试点地区工作汇报。
唐烨作为主要起草人,被安排第一个发言。
会上,他用简练的语言概述了当前试点工作的总体情况,随后展示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自试点启动以来,已有超过两百项科技成果完成赋权转化,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近五十亿元,预计三年内可实现产值超三百亿元。
“这些数字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纸上谈兵。”
他目光坚定地扫视全场,“它们代表的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跃升,是科技人员多年心血的结晶,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
会场上一片寂静,片刻后,主持会议的国务院副秘书长带头鼓掌:“讲得好!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改革精神。”
散会后,唐烨刚走出会议室,就被几位记者围住。
“唐主任,您如何看待最近一些关于试点政策收紧的传言?”
一位记者率先发问。
唐烨微微一笑:“我想说的是,任何一项改革都会经历阵痛期。
但我们既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就不会轻易回头。
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事,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地去做。”
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名为《让科技之光照亮未来之路》的评论文章,高度评价了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工作的意义,并指出:“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担当。
只有像唐烨这样敢于破局、勇于创新的干部,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这篇文章一经刊发,迅速引发广泛反响。
许多基层科技工作者纷纷留言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对一线科研人员的最大鼓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