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
个人仇怨,怎能算是学派之争?】
李世民早就看出秦念对儒家的不喜。
但他不认为居于民心榜首的秦皇,会因崇法而刻意贬儒。
对于合格的帝王,采用各家学说应只看对社稷之利弊。
怎能有如此明显的喜恶?
他追问公孙弘之事,是想知道儒家究竟有什么隐患,才会使得后世秦皇如此厌恶儒家。
………
刘彻脸色不太好看。
为人意忌,外宽内深。
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这是后世对公孙弘的评价?
这是他谦让敦厚的第六任丞相?
???
………
刘启时期。
此时的公孙弘正在研习《公羊传》,并拜胡毋生为师。
看到后世对自己的评价,公孙弘叹了口气。
不是叹后世的误解。
而是叹他还没有入仕,就已经被后世披露本性。
他通晓《诗》、《书》,又学习《春秋》杂说,最终选择了《公羊传》。
正是因为《公羊传》与他性情契合。
“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秦念:朕只看结果。
儒家治世,百家凋零,华夏总体来说不断衰落。
】
先前在武皇的提醒下转变思维,秦念已经知道其他皇帝询问汉武帝的文臣时,其实都是在问治世。
所以李世民提问公孙弘之事,她就知道这问的不是公孙弘本人,而是问儒家治世。
秦念不喜儒家。
规则二是“不得提及与话题无关的历史事件”
,换言之,只要不提具体的人事物,是可以说的。
至于这话说得对不对——
明面上的规则三限定的是“禁止谎言”
,那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不会被视为异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