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等最后一个人表态完毕,安在涛这才朗声一笑,“同志们,今天我们这次会议的气氛很好,大家畅所欲言没有遮遮掩掩……嗯,我们就是要提倡这种开放、民主、高效的会风……”
环视了众人一眼,安在涛向杨华投去温和的一瞥,然后朗声又道,“少数服从多数,既然大多数同志都同意,意见都一致,杨市长的提名就算是通过了……来,大家鼓鼓掌。”
热烈的掌声响起,安在涛一边鼓掌一边与杨华交换了一个会心的眼神。
……
……
杨华关于市长助理人选的提名在市委常委会得到了通过,而旋即,杨华委托常务副市长马晓燕组织了小范围的公开选拔,四人经过了一系列组织程序和公开面试答辩,邹广平、薛烈、张致恒三人脱颖而出,发改委主任周云面试分数稍稍差一点遗憾落选。
三个新的市长助理走马上任了,但市里报到省里去的四个副市长提名人选却没有了下文。
安在涛虽然有心去省里探听一下消息,但转念一想又放弃了。
时光飞逝,转眼间,2005年的冬天就悄然过去,过了元旦,从2006年一月一日开始,房山市的全民免费医疗就正式推行了。
这个冬天对于安在涛来说,是一个非常紧张和忙碌的一年。
他不仅要维持市委的日常工作,还要巩固前一段时间推进的行政改革和车改成果,还要抓好以“市南棚户区改造工程”
为代表的几个大的工程,同时还要主持全民免费医改工作的筹备组织,忙得是脚不沾地。
忙起来,他能有好几天都吃住在办公室里,连家都回不去。
经过了这么一段时间的事实检验,房山市委市政府机关干部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工作狂人。
作为房山市委书记,安在涛变成了工作狂人,这对下面的干部们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领导一忙,下面的部门当然就会跟着更忙。
第684章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上)
2006年2月21日上午,安在涛坐在办公室里看报,从《东山晚报》上读到了《东山晚报》记者来房山采访全民免费医疗的一篇重磅报道——《房山免费医疗该何去何从?》
他是媒体人出身,曾经是业内知名的新闻记者,一看这篇报道的新闻标题,他马上就判断出这是一篇带有负面质疑色彩的报道,因而就皱了皱眉,认真看了下去。
“1月1日,在酝酿了半年之久后,《房山市全民免费医疗实施办法(试行)》如期推行。
这项被媒体称为‘开国内先河’的医疗保障制度推行近两个月以来,让全体房山人民真正体会到了‘看得起病’的前所未有的实惠,但是,公众道德风险却又把政府推上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与国家新医改数年仍难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月前房山医改政策带着‘免费医疗’的字眼横空出世,博得了万千期许和赞扬。
然而,如今这项被媒体称为‘开国内先河’医疗保障制度,却面临着‘有病的住不进去,治好了的不出院’实施俩月疲惫不堪、政府财政难以为继的尴尬处境。”
“据房山市卫生局的相关统计,全民免费医疗模式运行的首月,累计接收住院患者9070人,市内定点医疗机构总住院费为1200万元,住院费报销900多万元,人均报销1001元。
另外,转市境外医院治疗的患者共有260人,按估算,还有550万-700万元尚未报销,预计,3月份全民免费医疗报销总额在1960万元左右……长期推进下去,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对于房山市财政的压力之大无法言表……”
“受到免费医疗的诱惑,大量的求医者涌入市级定点医院,其数量超过了能够估计到的最高数量。
几天里,记者来到光明路中段的房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巡视看到,该医院的550张病床全部爆满。
在房山市第二医院,病床同样满员,为了接治住院病者,医院只好在走廊里安置了不少病床。”
“求医潮规模庞大,病床一下成了稀缺品,由于无法给求医者提供住院病床,许多亦应住院的病人神情黯然地在医院里等待、徘徊……房山免费医疗的尴尬是制度设计问题?还是公民道德风险问题?实施两月的房山免费医疗该何去何从?”
看完这篇报道,安在涛的脸色旋即阴沉下来。
推行免费医疗后的火爆场景,没有出乎他的意料。
在推行这项改革举措之前,他当然已经考虑过老百姓蜂拥而至道德水平较低的因素,但不成想,时下的现实问题却远远比他预计的还要严重得多。
无数人涌入医院,甚至有很多人没有病也都跑到医院排队住院,抱着有便宜不赚白不赚的心思。
一时间,房山市几所市属医院和十几家县区定点医院人满为患,目前已经处在了超负荷运行状态中,医院方面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而与此同时,作为改革的推进者和主导设计者,安在涛也面临着市里市外、舆论和上层领导的多重压力。
不过,问题归问题,压力归压力,安在涛并没有觉得自己的改革举措是拍脑袋的决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