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君子报仇有时候必须得伺机而动,但身为帝王的赵光义只要看谁不顺眼就可以当即挥舞铁拳。
转过年进入公元997年,在度过了生命里的最后一个新年后,赵光义强撑着病体于正月任命禁军步军都虞候傅潜为延州路都部署,禁军殿前都虞候王昭远为灵州路都部署,同时下令户部使张鉴征调陕西诸州军士配合西北各地的驻军再次在西北各地对李继迁的势力展开犁庭扫穴式的攻击。
对于李继迁及其党羽和势力,赵光义彻底扔掉了幻想,此生不杀李继迁他终将死不瞑目。
次月,一直都在西北屯军驻守的李继隆和王昭远相继上报再次击败李继迁的人马并各自斩首数千人,俘获牲口不计其数,但贼首李继迁依然在逃。
正当各地宋军加大攻势准备将李继迁及其势力彻底剿灭时,赵光义突然下令西北前线的各路宋军暂停各类军事行动并且他还下令赦免京城里死囚,流放以下的罪犯也全部赦免其罪。
眼看李继迁在宋朝的超级大扫荡面前就快要穷途末路之时,可赵光义下这样的命令究竟是怎么回事?原因没有别的,因为他病倒了,而且这一次病倒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自登基以来他首次在便殿决事——大宋的第二任皇帝这时候已经走到了他生命的最后关头。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赵光义在病患中与死神进行着无声的搏斗,但这个生性要强且一生都在与各种敌人进行着争斗的人终究还是敌不过宿命和自然法则。
公元997年3月28日,赵光义进入了生命的弥留阶段。
第二天,公元997年3月29日,在位二十二年的宋太宗赵光义崩于皇宫里的万岁殿,享年五十九岁!
万岁殿,这个地方先后送走了柴荣和赵匡胤两代帝王,而今它又带走了大宋的第二任君王以及他那辉煌壮丽但却永远都无法实现的宏伟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君临天下,我定要彻底结束这五代的乱世,我要让武人们横行无忌的铁拳和刀枪尽听命于我的号令,我要让知书达理的孔门弟子辅佐我治理这万里江山,我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尽享承平岁月,我要让文化复兴再现盛唐风流,我要让破碎百年的山河再成一体,我要再让华夏强盛四夷归附万邦来朝。
二十二年前,当赵光义在自己哥哥的灵柩前接受群臣的膜拜并正式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时,甚至是在他被封为晋王之时,这样的梦想宣言定然在猛烈地撞击着他的胸膛让他血脉偾张。
毫不讳言地说,赵光义的皇位是抢来的,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唯有物竞天择的胜者才是强者。
古今多少帝王,那些凭借封建礼法和长幼尊卑而荣登皇帝宝座的人有几人称得上是有为之君?而那些通过各种手段甚至是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才最终登上皇位的人里面又有几个是庸懦之辈?赵光义确实抢了自己侄儿的皇位,但他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是一个强者,一个胜利者,而失败者只配去忍受屈辱和痛苦。
登基那年,赵光义三十七岁,这正是一个男人真正成熟的年纪,而他这时已经在顶级权力场摸爬滚打了十余年却始终屹立不倒,甚至连开国宰相赵普都成了其手下败将。
无可争议的是,赵光义是当时整个宋朝最出色的权谋家。
此外,从政务能力上来说他还是当时的天下第一能吏,换句话说,如果赵匡胤让他去做宰相或许会比赵普干得更好。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赵匡胤的手中接过了一个蒸蒸日上即将一统的天下,不要说是踌躇满志的赵光义,恐怕当时的所有人都认为在赵光义的带领下宋朝必能完成全国的统一,继而威服四夷再造一个煌煌盛世。
然而,其实细看下来赵匡胤所留下的其实也是一个问题重重的王朝:武将依然骄横,藩镇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央对中原地区以外的州郡掌控力明显不足;货币市场混乱以至于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吴越割据,福建彰泉二州未附,北汉拒绝臣服;辽国占据着燕云十六州时刻威胁着宋朝北部边疆的安全;西北边疆上的党项、吐蕃、回鹘等游牧民族虎狼环伺。
宋朝所面临的以上这些问题之所以没有衍生或发展为祸害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宋朝的开国帝王赵匡胤用他那无与伦比的个人声望和个人综合实力在震慑四方,只要他还健在一天,那些居心叵测和包藏祸心的宵小之辈就不敢轻举妄动。
那么,赵光义能有这种强大的气场吗?他能震服四方吗?此外,虽然赵光义已经登基称帝,但朝中文武大臣以及皇族内部对于其继位的合法性始终都是有异议的,他可以让这些人闭嘴,但他没法禁止这些人在私底下对他的窃窃私语以及从背后看他时那不屑乃至是鄙夷的眼神。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表面风光无限实则暗流汹涌的环境下,赵光义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二年的帝王生涯。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以自己雷厉风行的作风完成了对帝国的改造:开科取士,让大量的文人治理地方;发展农桑;整肃吏治,惩治地方豪强;改革官员考核监察制度;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实行军、政、财三权分立;整顿货币市场;编撰巨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并修建国家图书馆崇文院;恩威并施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让割据吴越之地的钱俶和福建彰泉二州的陈洪进献土归降,从而让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域再次融入中华的版图。
,!
不管赵光义在这以后做了什么又做成了什么,至少在他当国的前两年时间里他的表现堪称完美,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愧为大宋第一能吏这个美誉。
毫不夸张地说,是赵光义为大宋往后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如今所熟知并常用的两个成语“开卷有益”
和“雪中送炭”
都是出自于他,前者是他在为全民大兴文教而摇旗呐喊,后者则彰显了他的一片爱民如子之心;是他彻底根除了为祸百年的藩镇势力,这是在他之前的许多帝王想做却没能做到的事;是他鼓励并倡导大臣直言劝谏,寇准和吕蒙正等人经常当众踢黑他的脸,但他都予以包容,换了别的帝王恐怕早就已经雷霆震怒,两宋的文臣之所以那么敢说话都是他的“功劳”
;是他开创了宰相不定期的轮换制度并在以后成为宋朝的定制,此举也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和避免了宰相专权和擅权;对于汉唐两朝共有的宦官干政的顽疾他也极力防范,如果不是他的刻意压制,那么王继恩很有可能比他的后辈童贯和梁师成更早“扬名立万”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