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战后总结,这一战或许没有人不会把傅潜恨得牙根痒痒。
作为前线统兵近十万的主帅,面对辽军的大举入侵以及河北大地的哀鸿遍野,傅潜选择了作壁上观。
如果他手里只有一两万人马,那么这倒是让人对其无从指责,可他手里的兵马是十万。
最重要的一点,他拥有对整个军队的指挥权和专断之权,而非太宗朝时期的那些被捆住手脚一切行动都要受皇命或军中的太监所制衡的将领,这是连潘美、曹彬和李继隆等人都从没有获得过的权力。
傅潜本可以借此机会扬名于万世,他具备达成这一成就的一切条件,可最后他反而遗臭千年落得个懦夫的骂名。
对此我只能说赵恒这一次是所用非材,明明就是一个不能堪当如此重任的废材却被他当成了顶梁柱。
傅潜撑死是一个将才,这是他所能触及到的最高天花板,用这样的一个人去当主帅并希望他能成为国之长城或许也只能祈求神仙保佑才行。
那么,宋朝有比傅潜更合适的主帅人选吗?高琼?他在山西,那里也很重要。
范廷召?有勇有谋,但是资历差了一点,而且不像傅潜那样出身于当年的晋王府,他不是赵光义的“家臣”
。
王超?他在京城统领禁军,分身乏术。
张永德?太老了,守城尚可,冲锋陷阵让赵恒觉得不稳妥。
请注意上面的这些人,高琼、王超和傅潜这三人都是出自赵光义的藩邸,是赵光义当亲王时的亲信武将。
这些人虽然也算是北宋的第一代军人和将领,但他们开始发迹都是在赵光义登基以后,赵光义主政宋朝二十余年,这三人在这期间也逐渐成为北宋军队里的统兵大将,但这三人相比赵匡胤手下那帮武将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慕容延钊和王全斌之类的武将就不说了,潘美、刘遇、李汉琼、崔彦进甚至是曹翰哪一个不比这三人强悍?赵光义自己在军事上不行,他所赏识和器重的武将也不怎么堪当大用。
不过,这其实也不足为奇,赵光义要的就是听话的人而不是有本事的人。
我说这些不是想对赵光义进行鞭尸,而是想说赵光义当国时期国家常年打仗但他却没有能够给自己的儿子培养出一群勇武善战且有勇有谋的将军。
选来选去,赵恒最后只能矮子堆里拔大个选了傅潜这个家伙。
此人二十年前就是宋朝远征幽燕的勇士,而且一直备受赵光义的信任,这些年虽然没有什么大功但也没有犯过什么过失,于是一路扶摇直上成为了宋朝此时的一员大将。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唯有危难时刻才是见识一个人本质的时候。
很遗憾,此前一直是三好学生的傅潜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里表现得一塌糊涂——可以说他这次考了个零分。
对此,我们还能说什么?人生里有些事情根本没有重来的机会,只此一回。
这话对傅潜如此,对赵恒也是如此。
德不配位必受其祸,然而才不配位也是如此,后者所造成的破坏有时候甚至比前者更为严重。
别说是庸人,就算某些平日里看上去有点本事且之前还有些成绩的人在面对自己从未遭遇的考验时也是瞬间原形毕露。
傅潜的懦弱避战确实应该受到惩罚甚至是斩首示众,然而,让傅潜这样的一个从未担负过如此重任的人去总领河北战事这本身就是一次冒险,是在拿国家的命运和百姓以及士兵的生命去冒险。
从这一点上来说,当初提议让傅潜当主帅的枢密院高官以及最后做出这个决定的赵恒都有责任。
没错,我说的就是此时接替曹彬出任枢密使的王显。
这人同样是赵光义当年做亲王时的藩邸幕僚且与傅潜交情颇厚,而且在战事开启之后,当河北的转运使裴庄弹劾傅潜御敌不力时,王显竟然扣下了裴庄的奏疏不予上达。
综上所述,此战傅潜无疑是第一罪人,但赵光义在军事上的遗毒也是元凶。
宋朝此时难道真的就是国无良将了吗?非也!
远比傅潜有资格和能力出任主帅的人是有的,但这人却因为政治原因不能用。
谁啊?李继隆!
赵恒登基之后,李继隆就被剥夺了军权和军职,至于原因就出在他的妹妹身上。
赵光义如果还活着,那么这个主帅的人选定然就是李继隆,可因为李太后卷入了谋立赵元佐登基之事导致了李继隆被牵连。
这时候的李继隆只能在家里干着急,除非赵恒被逼到了绝境,否则李继隆就永世不会有再度出头之日。
时也,命也!
悲呼,叹乎!
:()北宋帝国兴亡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