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可想而知的是,以这个少年的家境条件他是不可能上得起学的,更是不可能到书院里去深造的,他只能是自学成才,而他少年时期经常去的地方就是洛阳城南的龙门山一带的各处寺庙或禅院。
这不是说他在年少之时就开始醉心于佛学,而是在这些地方他一方面可以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看书,另一方面说来就比较令人心酸了——因为这里会为穷人提供免费的米粥和馒头。
还有更令人心酸的,此少年长年累月地蹭饭也就让他在一些和尚那里混了个脸熟,后来连那些佛门弟子也开始不待见他。
关于此少年在人生发迹之前是如何的清苦有很多的民间传说,其中有两个最为后世之人所津津乐道。
其一就是他自己曾经写过的一副春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此对联所寓意的就是——缺衣(一)少食(十)以及没有“东西”
。
其二便是在他金榜题名之后,他有感于各路远亲近邻纷纷前来登门造访便即兴写下了一对联子,上联: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下联: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王五马六,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这两幅联子无一不是在述说其早年的苦寒,但很可惜的是这几乎可以肯定是后世之人的杜撰。
这两副联子明面上都是在诉苦,可骨子里却明显有一股怨气甚至是戾气,这与此人的心性根本就毫不相符。
再者说,这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更是经不起考究,前者是源于赵光义在寒冬时节有感于天寒地冻而命开封府的知府去给那些贫苦百姓送木炭取暖的典故,而后者则是出自于王安石的《即事》诗:嘉招欲覆杯中渌,丽唱仍添锦上花。
虽然是“伪作”
,但这两副联子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此人早年生活的清苦。
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人就是在如此穷困贫苦且饱受世人冷眼的环境下一天天长大成人,很难想象的是这个少年在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换作某个别的正处在极度在意自尊的少年郎在领到寺庙的施舍后或许会躲在某个角落里一边啃着馒头一边泪流满面地诅咒各路神灵大仙,而在晚上回到家后更是会头悬梁锥刺地彻夜攻读并暗自发誓一定要在未来的某天出人头地,甚至有可能会因此而像东晋的权臣桓温年轻时为报杀父之仇而整出一个“枕戈泣血”
的典故来。
不过,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少年郎却偏偏不是这样,从他少年时期开始一直到其晚年,他始终都是一个性情温良宽厚且从不怨天尤人的道德君子。
我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他的天性使然还是他的母亲刘氏教子有方,抑或是他常年在寺院听人诵经念佛以至于此,但无论是这里面哪一种都值得让人称贵,而这也让我想起了曾经在一篇星象专题的末尾所看到的一句话:愿你成为盛开在沙漠里的一朵娇艳的花。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此人的一首“真迹”
,这是他早年苦读时所作的一首诗,从这首诗里我们才能够对此人的真实心性有所了解。
这首诗名为《读书龙门山土室作》:八滩风急浪花飞,手把渔竿傍钓矶。
自是钓头香饵别,此心终待得鱼归。
身处如此境遇却在如此年岁就拥有这等心性和人生修为,这或许连年轻时的姜太公也会觉得自愧不如。
公元977年,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寒窗苦读之后,当初的那个少年郎此时已经三十三岁了,而他在这一年的科考中一举夺魁并因此而深得赵光义的赏识和器重从此在官场上平步青云。
好了,现在是到了揭开谜底的时候了,这位太宗朝第一次科考的状元郎正是北宋历史上继赵普之后的又一位三度出任宰相的一代名臣,他的名字叫做——吕蒙正。
这里有个问题,请问:如果你是此时高中状元的吕蒙正,那么你会如何对待你的那位当初将你们母子赶出家门的父亲?如果是准备报复或是想要给自己的母亲出口恶气,那么这其实一点也不足为奇,甚至于这种事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就能够亲眼看到或是有所耳闻。
吕蒙正呢?他的选择是将自己的父亲接到府中来同住,尽管父母二人因为从前的芥蒂仍是同府不同屋,但他们这一家却总归是再又变得完整了,而且吕蒙正丝毫未曾因为父亲当初的举动而产生记恨甚至是报复的心理,反而还因为这些年的分离而觉得自己未能尽到一个做儿子的本分,于是他对父亲是加倍地尽孝。
吕蒙正如此所为,在我看来足以媲美孔子的那位以孝而着称的弟子曾参。
这位曾大孝子做过什么呢?他因为在锄草时误将一株瓜苗给锄掉而被他的父亲曾点一棒子给打昏死了过去,但在醒来之后曾参听见父亲正在隔壁为自己的冲动而自责不已,这一下曾参反而开始自责起来,于是他急忙为父亲鼓瑟一曲以求能够让父亲得以心安。
公元983年,在高中状元仅仅六年之后,吕蒙正在三十九岁这一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而在五年之后的公元988年,四十四岁的吕蒙正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而正式开启了一生之中三次出任宰相的高光时刻。
:()北宋帝国兴亡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