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在封建社会,皇位传承这件事,简直就是一部宫廷版的“生存游戏”
。
每次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几乎都是一场血雨腥风的争斗,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事情那是史不绝书。
虽然各王朝大都实行的是以“宗法制”
为基础的嫡长子继承制,口号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
,但说实话,这个制度在很多时候根本没能缓解为了皇位继承权产生的争斗。
理论上,嫡长子继承制听起来挺公平的:有嫡子就立嫡子,没有嫡子就立长子,哥哥死了弟弟接班。
这样一来,皇位传承应该井井有条,天下太平。
然而,现实总是比理论复杂得多。
有时候,嫡长子要么是个纨绔子弟,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要么身体不好,活不了几年。
这时候,其他兄弟们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他们会想:“嫡长子不靠谱,我来当太子岂不是更好?”
有些皇帝心里早就有自己的人选,不一定就是嫡长子。
比如康熙爷,他明明立了嫡长子胤礽为太子,但后来发现这小子不靠谱,就把他废掉了。
结果呢,其他儿子们一看,机会来了,纷纷开始争斗,最后闹得康熙爷头疼不已。
说到皇位继承的争斗,不得不提唐朝的“玄武门之变”
。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夺储,不惜发动武力,杀了自己的兄弟,最终登上了皇位。
这一幕,真是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到了清朝,雍正皇帝别出心裁地创建了“秘密立储”
的方式。
他把选定的继承人名字写在纸上,密封在一个匣子里,藏在乾清宫的匾额后面。
这样一来,除非皇帝去世,否则谁也不知道储君是谁。
这种做法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争斗,但至少减少了公开的对抗,也算是一个创新之举。
“嫡长子继承制”
是从西周时代就有的制度,但经过礼崩乐坏、以实力说话的春秋战国之后,这个制度也遭到了挑战。
秦和两汉的28位皇帝中,以“嫡长子”
的身份继承皇位的,也不过寥寥3位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