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说来也好笑,就是在去年的时候,包括他俩在内的很多人,其实还没有产生“大隋气数将近”
的想法。
极端一点的,也不过想着杨广暴毙,换个皇帝兴许就好了。
但大业七年,也就一年的时间,盗贼蜂起,天下不说大乱,也是明显不安定了。
大隋的中高层可能还迟钝着,像房杜这样官职低微,因而更知民间状况又目光远大之人,已经形成了清晰的认知:大隋要完。
而且国人重视以史为鉴,大隋现在越来越有大秦的发展趋势了。
天下一统,储位风波,苛政猛于虎,小民不堪忍,天下盗贼蜂起——就差个亡国便可以归为一类了!
秦朝来照照镜子,看看像不像你?
秦二世死了,三世看起来也像个英主的样子,那种时候还有什么用吗?
既然秦二世死了没用,那看起来隋二世死了也没什么用。
不过他们也没产生什么为大隋痛惜的心情,倒不是他们天生野心家,为乱世到来自己有发挥余地而欢喜,实在是因为大隋至今也不过三十年,而南北分立至隋朝统一天下,分裂了一百多年。
若是忽略晋朝短暂的统一而从汉末开始算起,那更是有三百多年了。
平心而论,隋的统一与渐现的繁荣才是这几百年间的异数,现在又有乱世的迹象,好像也不算奇怪。
可惜是可惜这来之不易的太平,毕竟房杜二人的年纪都在三十上下,算是在这个太平年景间长大的一代人。
但是论对大隋的忠心?那就抱歉了,还没来得及培养出来。
更何天子这些年的作为,杜如晦已经是收着说了,自己心里骂得更难听。
既然乱世初现,各人就要有各人的打算,本来自己一个人读书可能还没有这样的想法,但这不是都凑到一起了吗?
人凑到一起就忍不住聊,要是心意一致,越聊越容易上头,越聊越激进。
杜如晦就觉得,如果唐国公现在就是李二郎,那就是他的明主了。
但李二郎身为次子又年纪这样小,太难了。
房玄龄也觉得遗憾,不过他更稳重一点,心里想的是乱象初起,要是皇帝不暴毙,看上去还能在位多年,等压不住天下大乱的时候,二郎也该成年了,不急。
他伸手给杜如晦又满上酒,扒了一个不用来留种的小红薯分一半给他,岔开了话题:“我看比起麦稻和玉米,明年在附近教人种马铃薯才是正理。”
“不错。”
杜如晦想起收获的时候,仍是满满的惊叹,“我以为与芋艿相仿,没想到起出来有两千多斤。
这还不算,我看重的是在沙碱地上种的那些,竟然也有七八百斤的产量,这就不简单了。”
马铃薯和红薯不受皇帝看重,所以李世民并没有为了育种而全选用肥沃的地块,而是弄了各种土地作试验。
房杜二人是看着这两种块茎类的作物种在山坡上,种在下等田里,种在旱田里,长得那发育不良的样子让他们担心绝收,结果收获时还有这么多。
芋艿是如今的救命粮,产量也很高,口感还细腻,但它有个缺陷,需要高温湿润的环境,最好是在水田生长,这限制就太大了。
红薯也不耐冻,可马铃薯不但不需要湿润,它连高温都不需要。
虽说这一点两人还未亲见,但他们相信李世民。
可以种旱地,可以种山上,可以种沙壤土,可以承受得起突然的干旱,可以经得起忽如其来的降温。
还有比这更合适的度荒粮么。
更何况芋艿一年也就种一次,它能在春、秋种两次!
不过也有个麻烦。
房玄龄和杜如晦分吃了那个小红薯后又回来剥花生,他这次不急着吃,先耐心地剥,剥一小堆在盘里慢慢拈入口,道:“麦稻和玉米的种子已经有人来要了,准备在自家庄园广种。
这方面不用愁,二郎让人学的技术,他们自然会叫人来学。
但马铃薯和红薯,就要我们自己教了。
别的好说,不能重茬这个问题一定要叫农人记住才行。”
“所以也不能急,唐国公府的庄园先种上,然后像二郎那样,叫附近村子的人来学。”
杜如晦叹气,“多有家中少了丁壮的,老弱妇孺拉不动犁,做不动活,收成好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