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1862年,巴斯德因其在微生物学和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这一荣誉实现了他恩师毕欧(jean-baptistebiot)长期以来的愿望。
巴斯德正式成为科学院院士的第二天清晨,他和夫人手捧鲜花,来到毕欧的墓前,献花默祷,向长眠于地下的恩师报告这一喜讯。
这一举动不仅表达了他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也展示了他谦逊和感恩的品格。
尽管巴斯德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充满了悲痛。
从1859年到1865年间,他失去了四位亲人——父亲、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这些打击令他悲痛欲绝,但并没有动摇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他继续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1867年5月,巴斯德的辛勤工作终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在“万国博览会”
中,他因为低温灭菌法(即巴氏消毒法)所取得的成就而获得杰出奖。
这一奖项不仅肯定了他的科学贡献,还使他被聘为索邦大学(rbonneuniversity)的化学教授。
巴斯德并没有对自己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申请专利,而是将其公开,他认为利用研究结果获利是学者的耻辱。
七、蚕医生19世纪60年代,欧洲大陆的蚕卵普遍感染了一种严重的疾病,这对法国的蚕丝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全国三千六百个市长、议长及养蚕者纷纷上书上议院求助,政府因此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蚕病的委员会。
巴斯德的老师杜马(jbduas)担任委员会主席,他立即想到了巴斯德,希望他能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
尽管巴斯德自认为对蚕一无所知,甚至连蚕的形态也不清楚,但在了解到法国每年因蚕病损失高达1亿法郎时,他毅然接受了这一任务。
1865年7月,巴斯德抵达了法国南部的养蚕重镇阿拉斯(ais),开始亲身体验和研究蚕病。
病蚕的身上长满了棕黑色的斑点,法国人称这种病为“胡椒病”
。
得了这种病的蚕,有的在孵化后不久就死亡,有的勉强活到第三龄或第四龄后也难逃一死。
极少数的蚕虽然能够结茧,但钻出茧的蚕蛾往往残缺不全,它们的后代同样是病蚕。
当地的养蚕人尝试了各种方法,但都无法治愈这种疾病。
巴斯德用显微镜仔细观察病蚕,发现了一种很小的、椭圆形的棕色微粒。
他推测这些微粒可能是导致蚕病的元凶。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巴斯德进行了详细的实验。
他将这种微粒刷在桑叶上,然后让健康的蚕食用这些桑叶。
结果,这些健康的蚕立刻染上了“胡椒病”
。
这证明了这种微粒确实是传染源。
巴斯德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微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他指出,放在蚕架上面格子里的蚕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落下的蚕粪传染给下面格子里的蚕。
因此,他强调所有被感染的蚕及污染的桑叶必须销毁,必须用健康的桑蚕从头做起。
除了“胡椒病”
,巴斯德还发现了一种细菌性软化病。
这种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寄生在蚕肠道里的细菌,会使整条蚕发黑死亡,尸体像气囊一样软,很容易腐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