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就在巡逻队和漫游者扯皮时,追杀舰队已经开始突进了。
在自家的控弦者被wayne重伤后,整个舰队都非常谨慎。
他们不想和龙语者正面冲突,最好的方式就是等漫游者舰队补给耗尽,然后在无光带活活困死他们。
可当看到巡逻队后,追杀舰队就知道没时间了。
他们必须在巡逻队抵达前,把漫游者舰队全部杀光,不然这场行动就算彻底失败。
只要能把活口都干掉,就算被未央抓个现行,也没人能够出来作证。
全部杀光,也算暗杀。
还未进入射距,追兵就率先开火。
二十艘炙热级的轨道炮,沿着航向开火齐射,抛洒出一层层弹幕。
他们冒着馈电的风险,直接打了足足8轮。
考虑到驱逐舰有限的能源压强,这已经是极限火力。
密集的300毫米子母弹被调整了分离时间,确保在射程末端形成面杀伤。
五十世纪的太空作战分为光谱检测阶段,视距外阶段,视距内阶段和狗斗阶段。
虽然相关的技术与理论,已经有了三十个世纪的进步和实践。
但是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往在大炮射程之内”
。
谁射的更远,更快,更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术优势。
动能弹幕射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古典工业时代的战争里,大气层内的一切射击都绕不开两个阻力:风阻摩擦和地球引力。
前者让弹丸携带的能量逐渐衰减,后者则会确保第三宇宙速度下的一切物体重回地面。
这些问题在宇宙空间里几乎都不存在。
真空没有阻力,而远离星体也让引力变得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太空中射出的弹药,在撞到东西前,可以永远的运动下去。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弹药口径太小,杀伤力有限,无法形成火力密度。
如果口径太大,激发能源和运动速度又跟不上。
宇宙中动辄光秒的接战距离,让彼此都很难锁定对方的具体运动轨迹。
试图用无制导炮弹来进行点对点的攻击,犹如瞎子穿针眼,很难获得战果。
但人类从不缺乏创造力,特别是在自相残杀上。
动能伤害由质量、密度和速度共同决定决定。
一种包含贫铀的钨质子母分离式弹药,完美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点对点不行,那就面对点。
通过电加速的大型轨道炮,可以用接近3%的光速射击弹丸,这些定装弹可以在之后的运动中,达到15%c-30%c的极限速度。
超高速弹体会在接近目标三到五光秒内解体,并且抛洒大量贫铀箭弹或者钨钢霰弹。
配合阻尼扩散效应,可以形成边长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致密弹幕。
不要小瞧这些箭弹,虽然总体动能不如大型弹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